安全期自测| 排卵期自测| 预产期计算成都妈群250725600、191337442(满)
新来的妈妈报到帖:)合作、广告,请联系QQ872066119
查看: 5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未来轨道交通发展 成都“挑大梁” [复制链接]

Rank: 2

积分
29
帖子
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09:47:0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踏上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高速列车,沿途,即使是时速已达380公里,倒立放置一个矿泉水瓶,依然能保持瓶子平稳,下午,迎着暮色,坐在上海返回北京的高速列车上,当日就能“打来回”。

    高速、平稳、安全,这是高铁时代带给每个人的生活出行之变。高铁发展速度是否太快?高速列车是否能速度与安全并举?昨日,坐着这班高速出行的“成都快铁”,由市科技顾问团主办,市科技局、新津县政府、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部门承办的“第七届西部科学论坛——轨道交通新材料高端论坛”在蓉揭幕,两院院士沈志云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赵振业、殷国茂聚首蓉城,逐一揭开支撑“高铁速度”飞驰背后的“平稳心”。

    1问

    制定国际高铁时速新标准,谁最有发言权?

    沈志云(两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机车车辆专家)

    制定时速350公里国际标准 中国最有发言权

    “行业全球引领,体现在制定标准的话语权上,坦白地说,此前,经国际铁路联盟(UIC)制定的国际高速铁路标准是最高时速到300公里,在这个标准制定上,中国并没有参与,谈不上什么话语权,但现在若要制定国际公认的高铁最高时速达350公里的标准,那中国当之无愧最有发言权。”从正在酝酿的国际高铁“提速”谈起,鲜有接受媒体采访的两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机车车辆专家沈志云说,“最高时速到350公里的中国高铁,已经跑了2亿多公里,运送了4亿人,3年无任何安全事故,这些只有在中国‘跑’出来的实际运行业绩,填补了国际同领域空白,所谓‘引领’就表现在这里。”

    “我25日就要去参加京沪线最后的评审,25日从北京坐车到上海,下午再抵达北京,一天‘打来回’,从现在试运行情况来看,非常平稳,一个放在桌上的倒立矿泉水瓶能保持不摇晃。”沈志云透露,此前,京沪高铁在试验阶段时速达380公里,最高时速达486公里,轨距的误差绝对是在毫米级标准,而现在看来,这些标准都是很成功的,时速跑到350公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这只是说能跑到350公里,为什么它能跑350公里,科学论证研究还是不够的,只有严格地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有了国际标准,按标准实行,那才能真正地说没问题。”

    2问

    未来轨道交通与产业方向怎样“延伸”?

    左铁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速度取决于材料 轨道交通降噪环保材料走俏

    “高铁跑得快不快、稳不稳,关键还是在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说,速度取决于材料。”提及会场上业界关注的未来轨道交通与产业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左铁镛分析,高速轨道及其车辆系统中,未来要求减振降噪型材料,“实现减振降噪,在黏弹性、耐疲劳、耐磨损方面对材料有更高要求,镁合金是不错的选择。”

    “举个例子,交通工具制造工艺材料中,用铝合金代替钢铁可使整车重量减少30%至40%,若采用镁合金代替铝合金,汽车整车有望再减重15%至20%,而汽车自身重量减少10%,燃油消耗降低6%至8%,排放减少10%。”左铁镛分析道。而对于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他提出,虽然我国高速列车车体用铝合金板已部分实现国产化,但某些铝合金板材性能仍存在不足,只能采用进口,“针对这一不足,我国在研发与创新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问

    发展轨道交通的成都优势何在?

    赵振业(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科技产业园年内开建 “主攻”新材料等五大板块

    “在参加此次论坛前,我们已经前往新津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新筑路桥等园区、企业,这样的方式,能让今天的发言更有的放矢。”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殷国茂专程前往新津对新材料产业进行实地调研,在他们看来,从新材料“小切口”入手,结合西南交大、电子科大等一大批高校研发、人才资源,成都将在未来轨道交通发展中挑大梁。

    “若要提出一些建议,我认为成都发展轨道交通,要力图避免只言‘车’不言其他系统的误区。”左铁镛院士分析,承载轨道交通发展运行,车体是主要核心配件,但这仅仅只是运载工具,除此之外,自动电机化、无闸轨道、监测系统等核心领域,同样“别有洞天”,“成都有能力在这些领域形成自有擅长,甚至是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产学研结合的方面,成都优势非常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眼下,国内首个主题性、国际性的综合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将于年内在蓉开建,建设周期为5至8年的产业园,将“主攻”新材料、光机电与系统集成、交通技术咨询、交通节能环保、交通信息化及智能等五大板块,最终打造成为国家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

    提及成都交通体系建设,沈志云院士对灾后重建后的成都交通体系建设亮出高分,“交通体系是城市发展和对外交流的经脉与通道,成都的立体交通体系构建,以及在高速铁路研发、人才、产业化的各个方面,都具备绝对比较优势。”

    新闻链接》》

    成都轨道交通新材料

    产业发展现状

    新材料是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确定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成都已汇聚了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及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涉及新材料的院所和高校,研发力量强大。同时,以产学研为载体对接产业发展的目的,在西部创新性成立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以充分发挥在集成技术开发、项目互动、人才引进、科技金融、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产学研各方创新要素向产业功能区聚集。目前,成都拥有较完善的轨道交通产业体系,覆盖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拥有发展轨道交通产业较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资源,西南交大、中铁二院等铁字号企业院所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均处于国内领军地位,这些优势必将带动我市轨道交通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使用条款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妈妈网 - 妈妈论坛 - 妈妈说 - 儿歌 - 动画片
© 2007-2012 MAMACN.COM 成都妈妈网版权所有 技术Discuz! 粤ICP备08026690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