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期自测| 排卵期自测| 预产期计算成都妈群250725600、191337442(满)
新来的妈妈报到帖:)合作、广告,请联系QQ872066119
查看: 77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适合家有孩子学习竖琴、音乐的家长看的文章 [复制链接]

Rank: 2

积分
4
帖子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7 10:42: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叶子小小 于 2016-4-27 10:44 编辑

看到一篇文章,是访谈竖琴艺术家罗蕾老师的,写了很多关于竖琴、关于音乐、艺术的见解,看后深有感触,分享给大家

正文如下:

她曾是中国古筝艺术的国际传播者,她的足迹遍布欧洲,被德国媒体誉为“中国的台风刮进了德意志的教堂”。她曾与世界顶尖音乐机构荷兰皇家音乐厅、欧洲中国音乐研究基金会等合作举办了大量的个人音乐会和教学宣讲,致力于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然而她在旅居欧洲期间跟随世界顶级竖琴大师Erika Waardenburg夫人潜心学习西方竖琴艺术并专研于欧洲艺术素质教育的奥秘。2008年毕业于欧洲著名高等音乐学府乌德勒支音乐学院(Utrecht Conservatorium)后毅然回国传播竖琴这一高雅的西方音乐,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归国竖琴艺术家的一员。如今,不仅她的竖琴专业学生也踏上了老师曾经的走过的旅途考入了北荷兰皇家音乐学院、鹿特丹音乐学院等欧洲高等音乐学府,她的青少年学生在参加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等级考试中也是100%的通过,历来参加国内青少年艺术比赛的同学也都是获得第一二名的成绩。然而面对这些令人羡慕的教学成绩,她却说:考试和比赛成绩并不是我们所追求与向往的目标……

音乐是一种艺术的语言

在访谈中,罗蕾女士给人的感觉并不是精于装点言辞的人,却在字句与举手投足间都渗透着一种恬静淡雅的气质。一种质朴的美,一种历经铅华后的简约之美。她认为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一种艺术的语言;从不同的音乐作品中就能品析出不同的人文语言符号。就如同古筝茫茫九流派,客家筝曲就会感觉像客家人说话一样绵延婉转,山东筝曲就会像山东人说话的口音一样铿锵顿挫有致。而最有趣的就是说到西方音乐的“萃尔”就犹如拉丁语系的弹舌音一样增加语音的色彩和装饰感,而中国民族音乐中也会有一些“萃尔”但更像是源自一种悠长隽永的舒展,两者的表达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学习不同的音乐作品一定要深入和了解它的人文背景。否则就成了“成都的披萨”,“威尼斯的火锅”只是个稀奇玩意儿而让人无法真正地去用舌尖感知和品味的不同文化魅力了。而音乐同样是一种传递文化的媒介,一种用艺术化的声音去沟通的听觉艺术。

罗蕾告诉我好的音乐演奏表演就像是恰如其分地讲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音乐归根结底就是用一堆不同音高不同音色和不同长短的音组合在一起去表达某一种idea(想法)的语言方式。就如同一个人想表达“我们聊一聊”中国人可能会说:“我们一起吃个饭吧”,而欧洲人会说:“我们可不可以喝杯咖啡”一样,只是用不同的文字在诉说和沟通同一个想法而已。而音乐能够表达,能够沟通的范围和意思更广阔,甚至超越了很多能够用语言去沟通的范围。因此音乐基础素质教育很有意义,如果能够听懂音乐的语言,就能打开一扇新的窗户,感受到一种完全不同语言所讲述的另一个世界,人生会变得更有色彩和丰富,对生活的品味也会变得更加细腻,这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提升。一种比开着法拉利拎着名牌包包的行为语言诉说自己的品味更细腻的一种品质享受,一种自己才能独享轻奢享受。

她还跟我风趣地谈到当年她出国第一年的时候英语很贫乏,那时候欧洲签证很严格,边检签证官问她的英语怎样?沟通会有问题吗?说实话,要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当时的英语能力还真是费劲。然而就那么自然的说了句:Music can explain everything(音乐可以解释一切)这么简单的回答,签证官“砰”的一声就在护照上盖章过关了,还微笑着:welcome! musician(欢迎你!音乐家) 。是的,音乐家在欧洲受到更多的尊重。这也是她第一次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沟通便利。而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即便是语言的贫乏给生活带来不少困扰,但只要一拿到乐器无论是学习还是和其它艺术家合作都不会有任何的沟通障碍。这就是音乐的奇妙之处。

乐器是一种沟通的工具

独特的海外生活经历造就了罗蕾女士对语言的敏锐,并在东西方的差异体验中对艺术融会贯通。在和她的谈话中感受到了很多对音乐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谈到中西方的语言差异时,她说中文的魅力就在于给人留有遐想和追思的空间。比如“一抹云彩”一个抹字就足以让云彩如诗如画般的灵动了。而古筝的演奏技能中也有“抹”这个字。曾经她在欧洲试图给当地学生翻译“抹”这个字,很难,因为跨越了语言。然而她就做个示范,告诉学生这叫“抹”,从控制音乐表现中,从无法言语的沟通感官中,学生即刻就懂得了这个“抹”字的意义和内涵了。所以音乐是一种用声音艺术去沟通的语言。而西方的语言表达在于上下文环境的联系性和文化关联的影响。Instrment,音乐领域叫乐器,社会科学领域也可以叫工具。然而从这么个一词多解就理解了乐器更多的被西方人看作是一种工具,一种去沟通的工具。最早圣经中记载“竖琴是唯一人可以和神进行沟通的工具”,后来文艺复兴以后竖琴这个乐器成为了,力量、正义的符号,一种进行人性沟通的工具。以至于发展到巴洛克时期成为了娱乐的沟通工具,古典浪漫时期成为一种情绪的沟通工具,还有我们当代对某种动机表达的沟通工具。因此她认为学习乐器不仅仅是学会一种会演奏的技能,而是学会控制一种“工具”用声音去艺术地表达和沟通的一种语言能力。我们更应该去关注用乐器这一个工具创造出怎样的作品,怎样去实现艺术的沟通。这才是音乐表演的意义。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学习

访谈中,罗蕾女士深切地谈到自己在国内外教学中感受到的差异。在国内对一个人演奏得是否出色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技能性的角度。这是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但不是音乐艺术该去最终追求的。毫无疑问,是否能够演奏得“更高、更快、更强”是体现一个人是否有娴熟的技能去掌握和控制乐器这样一个“工具”的一个方面,然而“更低、更慢、更弱”呢?艺术的审美就是源于“比较”。一个满街都是绿军装红袖套的世界不美丽,而一个满街都穿着连衣裙长发飘逸的世界同样也不会美丽,正是审美元素的差异和多样性才产生了美。如何构思这些元素的结构、搭配和应用才是穿着的艺术。同样音乐的目的不是做好“标准动作”通过“奥林匹克”式的体育评判进行艺术的审美评判。因此国内很多音乐教育都偏向于应试教育,是否能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教学的目标。因此学生学习音乐很痛苦,无法享受其中审美的乐趣,很多家长在对孩子学习音乐上也更重视“刻苦”二字。当然,刻苦是一定需要的,因为刻苦才能熟能生巧。但如果忽略了审美的创造力培养和对学生在学习音乐中的乐学好思的引导就偏离了学习音乐的根本目的。

在国外教学中,学生更喜欢聆听老师讲诉一个作品背后的故事,乐意去品味和讨论不同风格作品带来的感受。当然在评审中也是更关注于对“音乐”的表现,技能部分只是去考量是否能够良好地控制乐器这个表达音乐的“工具”的一个方面。因此,欧洲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创造力、实践能力和个性审美的培养,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业余爱好的培养。关于这一点,罗蕾女士在回国后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是很受益的,她们能够喜欢音乐,慢慢变得主动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模仿老师的“标准动作”。她们会变得更加“灵性”,有时甚至会有出乎预料的表现。这也是罗蕾女士为她们感到骄傲之处,而绝不是仅仅她们获得的考试和比赛成绩。

因此罗蕾认为乐器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地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良好地从技术层面完成一个作品,而更应该通过一个作品的学习过程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敏捷的思维,强化他们的行动能力和学习方法,并且通过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去完善和塑造他们健康和尚美的人格个性和价值取向;这才是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

音乐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罗蕾女士所创办的蕾蕊竖琴艺术中心不是传统上那种教室式的装修,那是一个标准的“小而美”的环境。看起来更像是“家”的感觉。我们一边进行着轻松的访谈,一边喝着咖啡就着曲奇。罗蕾女士毫无疑问是一个热爱生活的音乐家,她把音乐融入对生活的理解。之所以这里看起来更像是家,是因为她希望为学生们营造一个音乐融入生活化的环境,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模式化和形式化的学习。学生在琴房里自己专注的练习,累了就会出来和老师同学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全然没有传统教学中的压迫感和束缚感。

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只有努力地享受其中的过程才是充实和值得的,每个人的结果都一样……同样,音乐是享受它演奏和聆听的过程,而最后的掌声只意味着该谢幕退台收拾一大包乐器服装回家的时候了。她说经常看到国内的新闻报道“某某艺术家、某某乐团演出结束后掌声不断,鲜花簇拥……”似乎这成了描述演出成功的标准模式,其实这样就潜意识地引导大家认为音乐在乎于最后的掌声和鲜花这样的一个结果。这也受到了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化的大环境所影响。人们做任何事情总在一开始就习惯想着结果,而无法享受过程之美是很遗憾的。在欧洲生活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个国内来的旅行团到一个景点就急冲冲的下车拍照,整个过程从停车到再启动出发不到10分钟。欧洲当地人会觉得很诧异,真的感觉像是外星球的来客很难理解。其实这就是追求结果和享受过程的巨大差异。旅行就是一个典型的消费过程的事情,与其忙着拍下到过的景点,不如在此时此刻享受眼前的美景,细细地品味不同的环境带来的感官愉悦,甚至和当地的人能有更深入的交流。去享受每一个旅途中的新发现,和每一个自然人文元素的邂逅,哪怕是轻松的漫步试图让自己融入新鲜的美妙的环境中……

在音乐的教学中,罗蕾女士表示她有时会感受到这种来自现实大环境的冲突,特别是很多刚来学习和咨询的家长。他们看重学生能什么时候演奏什么作品了,尽管他们自己其实也说不清个具体;他们会问多久能考到几级了…….他们强烈的希望在学习一开始就知道多久会有个“结果”。甚至很多人就等着老师给个答案和类似的承诺,否则他们就很快就离开了。因此有很多其它的艺术机构会打出“三个月包弹会”甚至“一个星期包弹会”的广告迎合这种心理需求。其实这是很荒谬的,甚至就是个在愚弄人的恶作剧。


尽管罗蕾并不期待学生们获得怎样的考试成绩,然而罗蕾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她们几乎在全部参加过的考试和比赛中都取得了最优秀的成绩。她说,这就是过程决定了结果。一个充实的和完善的过程必然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然而带着功利心态的教与学必然忽视了过程的意义,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绝不是仅仅会弹几首听起来不错的作品了,或者获得了什么证书了就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周围经常会听到一些“过来人”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十级证书都考到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没学就全忘了,甚至根本就不会弹了。其实这些就是急功近利的教学所得到的结果。音乐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懂得积累的过程,获得量变到质变的感受,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学会练习和演奏的方法,懂得音乐背后的人文知识和塑造高尚的个性和审美情操。这不是简单的一个购物式的“付款-取得结果”的消费方式。任何教育都是一个育人的过程,都不应该一切以最后那张纸看齐。很多家长甚至会抱怨:这是社会的现实压力。听起来似乎是很务实的一种无奈的呐喊。但拿到一个证书以后呢?期待什么结果?可以加分,那么加分以后呢?可以读好的学校,然后呢?读好的大学。然后呢?其实这时候很多家长更清楚现实的未来了。有可能还有**说:找关系安排个稳定的工作。那再然后呢?……其实这不是一种真正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只要觉得在孩子的成长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守着他们度过了一个个考核,拿到了一张张“敲门砖”就算尽到了责任。对孩子教育的根本不是拿到一个个成绩单,而是帮助他们从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生活有自己思想和追求的鲜活的人,他们不仅能够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更应懂得如何享受父母给于的这仅有的一次的生活,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和阅历更多的人生经历。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毫无疑问我们的下一代不会仅仅生活在一个模式化的生活状态。而我们从事的音乐素质艺术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用竖琴作为一个“工具”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去培养一个有创造力,能把握实践行动能力,塑造学生热爱生活和健康高尚的人格个性的人才,同时也获得一个作为人生自信心基石的一技之长。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像驾照考试一样的技能技术学习。我很同意曾经一位学生家长和我谈到的观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的,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学生们提供条件和环境作为出发点,而成长和学习的过程必须有他们自己去充实地经历最终才能成才。

结束语

从和罗蕾女士的访谈中,我无不感受到她的专业与敬业精神。一位归国竖琴艺术家,她不仅仅是在传播一门高雅的传统音乐艺术,她更是在传播一种生活态度,为一种矢志于学生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在努力,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她说全球一体化是必然所趋,在东西方的音乐演变和发展中她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样的力量。她更像是一位优雅的母亲,一边细细地思考着教育的意义,一边享受着和她的“孩子们”一同成长的乐趣。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积分
4
帖子
3
沙发
发表于 2016-4-27 13:41:31 |只看该作者
家有宝贝的,希望一起交流育儿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使用条款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妈妈网 - 妈妈论坛 - 妈妈说 - 儿歌 - 动画片
© 2007-2012 MAMACN.COM 成都妈妈网版权所有 技术Discuz! 粤ICP备08026690号
回顶部